全屏 利津县街道地图 利津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 东营利津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东营地图 辖区: 【东营区 | 河口区 | 垦利县 | 广饶县 | 利津县】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利津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隶属于东营市。东隔黄河与垦利县、东营区、博兴县相望,北邻河口区,西接滨州市、沾化县。县境呈西南-东北向,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全县海岸线长达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数百种野生植物,以其新、野、奇的旅游特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中文名称: 利津县
外文名称: Liji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山东省东营市
下辖地区: 辖5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利津镇
电话区号: 0546
邮政区码: 2570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北部
面积: 1665.6平方公里
人口: 29.46万(2006年)
方言: 山东话
气候条件: 暧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利津黄河大桥风景区
车牌代码: 鲁E

目录

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生产习俗
  1. 农业
  2. 渔业
  3. 家庭手工业
生活习俗
  1. 饮食
  2. 服饰
  3. 居住
  4. 出行
  5. 通讯
  6. 器具
  7. 娱乐
经商习俗
礼仪习俗
  1. 婚姻
  2. 丧葬
  3. 祭祖
  4. 称谓
  5. 礼节
  6. 寿诞
节令习俗
  1. 农历节日
  2. 公历节日
  3. 行业节日
  4. 其他节日
生育习俗
命名习俗
  1. 人名
  2. 商标名
  3. 地名
人口民族

经济概况

  
利津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利津县国内生产总值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三次产业比重27.4:44.7:27.9。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3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按新口径计算为0.88亿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1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14亿元。贷款余额12.91亿元。
  农业总产值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耕地面积5.3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5.9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6万公顷。粮食总产15.66万吨,平均亩产335.6公斤。粮经产值比35∶65。猪、牛、羊年出栏40.6万头(只)。肉、蛋、奶产量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81万吨。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35亿元,销售产值(规模以上工业)32.52亿元,增加值10.40亿元,实现利税2.70亿元,利润1.60亿元。企业总数3565个,职工1.61万人。限额以上企业56个,完成工业增加值8.59亿元,实现利税2.70亿元。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芦笋制品,巨峰葡萄罐头,复方川芎胶囊、金石清热颗粒、天丹通络胶囊等60余种中药产品。
  建设环保基本建设投资4.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完成更新改造投资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0%。建筑业(资质五级及以上)总产值2.90亿元,实现利税1018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总投资6064万元,比上年增长13.66%。
  交通邮电邮政业务总量550.2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617万元,市话1.4万户,农话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698户。公路通车里程1003公里,年货运量561万吨,客运量79万人。拖船4艘。
  贸易旅游城乡集贸市场46个,商品成交额9.71亿元。进出口总值2723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234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0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家。主要旅游景点: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利津黄河大桥风景区、利津县城欧式商业街、利津城凤凰广场、北岭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入海口飞雁滩等。
  教科文卫各级各类学校83所,在校生4.3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38265万人;教职工36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44人。科研机构9个,专职科研人员38人。5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24处。医院10处,床位715张,卫生技术人员866人。
  社会生活全年支出救济金124万元,面粉15万公斤。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019元,人均居住面积2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1元,人均居住面积22.4平方米。

行政区划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之间。辖5个镇、4个乡:利津镇、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北岭乡、虎滩乡、刁口乡。县人民政府驻利津镇。
  1998年2月18日,撤销利津县前刘乡、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利津镇;撤销利津县大赵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盐窝镇;撤销利津县店子乡、北宋乡,合并设立北宋镇;撤销利津县汀河乡、罗镇乡,合并设立汀罗镇(鲁政函民字[1998]5号)。
  2000年,利津县辖5个镇、7个乡。总人口288832人,各乡镇人口: 利津镇 62894 北宋镇 28928 盐窝镇 35535 陈庄镇 24132 汀罗镇 33645 南宋乡 17137 明集乡 17460 北岭乡 20858 虎滩乡 15432 集贤乡 12437 付窝乡 16475 刁口乡 389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利津县撤销付窝乡、集贤乡,并入陈庄镇;撤销南宋乡,并入北宋镇。
  2001年,全县总面积166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4个行政村和居委会。年底全县总人口29.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
  2002年,全县总面积1665.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0个行政村。年底全县总人口2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万人。
  2003年,全县总面积1665.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0个行政村。年底全县总人口29.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万人。
  2008 年全县29.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8万人

历史沿革

  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齐郡。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属渤海郡浦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因邑内有“永利”“东津”两地而得名,属山东东路滨州。元明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 (今惠民县城)。1936年属山东省第五专署。1944年8月解放,隶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渤海区四专署、垦利专署 。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并入沾化县,属山东省淄博专署。1961年10月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利津县划属东营市管辖。县政驻地利津镇,居县境南部。建城已有800多年历史。为全县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自然地理

  地理概况
  利津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属暧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的特征明显。利津地处胜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气资源富积,境内已打油气井3300多口,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区之一。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8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还有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全县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地质] 县境地处华北断坳济阳凹陷之东部,境内广为第四系掩盖,无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发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朱罗-白栾和第三系。陈家庄凸起,横陈县城中部,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属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宾县凸起的东端也伸入境内。境遇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强度大,并具有阶段性特点。境内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地貌] 全境地势向西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高,远黄河处低。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12米,自然比降为1/11000。最高点为海拔14.3米,位于北宋镇的三岔、高家两村,境内虽系平原,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既受洪水反复冲切,又有淤积套叠,故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复杂微地貌。河滩高地面积228278亩,占总面积的9.1%;缓岗面积198438亩,占总面积的7.9%;浅平洼地面积645720亩,占总面积的25.8%;微斜平地面积1197003亩,占总面积的47.9%;海滩地面积228961亩,占总面积的9.2%,其中属潮间带的滩涂22.8万亩。
  [气候特征] 利津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与少,气候干燥;夏季降雨集中,气温偏高;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全县气候突出特征是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河流] 黄河为境内唯一自然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沿东县界径流,上届起自北宋镇董王村,桩号90+000,经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至西河口(即罗家屋子旧址)折向东北,过垦利县地入海,境内流程74公里。
  全县共有人工排水河7条,控制排水总面积1236.7平方公里,分别是:褚官河,全长31.7公里,又潮河入海;太平河,全长40公里,由朝河入海;马新河,境内段15.44公里,进河口区入海;沾利河,境内段29.1公里,进河口区入海;挑河,全长32.62公里,进河口区入海;草桥沟西干流,全长28.04公里,入草桥沟;草桥沟,全长26公里,进河口区入海。
  利津县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黄河水质良好,氢离子浓度在8~8.3PH值之间,总硬度在3~6度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2001年黄河供水4.84亿立方米。境内有石油、盐、贝壳等矿物资源。利津地处胜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气资源富积,境内已打油气井3300多口,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县海岸线长达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生产习俗

农业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生产,耕地、施肥、治虫等农活逐步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种植观念由单一种粮向既种粮食作物又种綷-济作物转变。种植棉花、果木、蔬 菜者增多。90年代起,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传统的锄、羂-、耧、犁、耙、小推车逐渐淘藓-。农民种田不再单凭綷-验,而是注重种植技术,选用良种,巧施肥料,合理使用农药。人们从靠力气吃饭转变为靠科学技术致富。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綷-济的发展,农民跟着市场信息走成为时尚。利津向有“四旁”(田旁、村旁、路旁、宅旁)植树的传统。多是种柳、榆、杨、槐。院内一般是种葡萄、杏、枣、石榴等。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美化城镇引进不少新树种。农村开始大量种植苹果、冬枣。路两旁、河两旁成为每年植树的重点。尤其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植树、护树、爱树意识增强。20世纪80年代,集体饲养的大牲畜分配到户,养鸡、养鸭、养猪户猛增。很多养鸡户发展为养鸡场,进行规范科学饲养。饲养品种也呈多样化,如蛋鸡、肉食鸡、瘦肉型猪、波尔山羊、德国长毛兔、肉鸽等。近几年农村家庭散养鸡鸭者减少,专业户增多,养奶牛的增多,城镇居民饲养狗、猫等宠物的增多。

渔业

  境内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旧时都是用木帆船捕鱼。20世纪80年代后 ,机动船逐年增多。木帆 船多在近海、海沟、河汊捕捞,机动船可到深海作业。每年元宵节后,渔船下水,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家人到港相送。立冬收船、挂网,冬闲修补船只、网具。除了海水捕捞外,养虾场、养鱼场建设逐年发展,捕捞与养殖相结合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新形式。渔民在水上作业生产、生活禁忌颇多,尤忌“穃-”字,帆船称“风船”,不说“穃-过来”,说“转”、“调”、“划”过去;所用器皿忌扣放;晒鞋面不晒鞋底;饭筷不横放在碗上。此俗仍存。

家庭手工业

  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手工业如柳编、蝄-编、草编、轧油、做粉条、豆腐、木瓦工、打绳、织粗布、织网、磨剪刀、修鞋、其他维修及风味小吃制作,逐步恢复起来,多为兼业。90年代后,缝纫业有所发展,一些手工业逐步向机电化发展。打铁、打磨、染布及小商品制作等行业逐步消亡。

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 1986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多数家庭由过去的吃粗粮为主改为以吃面粉、 大米为主。小米、杂面、玉米、绿豆、白豆、红小豆、红薯等杂粮成为中老年改善生活换口味的辅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本着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诊-则安排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居民家庭早餐以馒头、小菜、粥或面条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馒头、米饭为主,晚餐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小菜。收入较高的家庭每天有丰富多样的副食品。城镇居民中不少人在市场小摊吃早餐已成为习惯。一些打工族和中小学生吃方便面的也大有人在。由于大棚蔬菜的发展,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青菜上市,只是旺季、矾-季价格上有差别。
  2000年后,销售熟食者遍布城乡,居民烧火做饭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少綷-济收入高的户待客会友进饭店,快餐消费已成为时尚。
  副食 1986年以前,城乡居民买猪肉要肥的,以图回家炼猪大油炒菜用,蔬菜也都是传统菜。90年代后,人们喜吃瘦猪肉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鸡鸭肉,肉蛋奶已成为市民必需品。鱼类、海产品需求增多。 市民在炖、炒、炸、蒸、涮的过程中讲究色鲜味美、蔬菜新品种也不断增加,有些菜是国外引进品种。野菜(如曲曲菜、黄蓿菜等)倍受市民青睐。在农村,中午炒咸萝卜条、蒸虾酱、炖粉条白菜的也为数不少。
  节日饮食 1986年以前,人们收入水平低,日常饮食多是粗茶矾-饭,逢年过节都改善生活。尤其是春节、仲秋节都备有蔬菜、肉、鱼、禽、蛋、海产、果品、烟、酒。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节日饮食和日常饮食差距逐步缩小。
  2000年后,家境富裕者不少户在节日、生日、办红白大事时,到饭店包桌待客。节日饮食仍沿袭不少传统,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月初八糗糕。
  饮酒 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以喝普通高度白酒为主,高档酒为数极少。90年代后,居民以喝低度白酒为主,并且多为本地产的价廉瓶装酒。2000年后转向中档白酒、啤酒、葡萄酒为主。农村居民饮酒仍以价廉的白酒为主,饮用啤酒者渐多。在红白大事和节日会友待客中,一般男饮白酒,女饮果酒或饮料。敬酒时,主陪带三盶-,副陪带三盶-,酒过三巡后宾客之间相互敬酒或猜萛-行令。利津民间有喝“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此俗起源于黄河口沿海一带的渔民和拓荒者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其共同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 节日份子酒,多数在春节和仲秋节。比较而言要数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酒时多是按岁数大小结伙,每一伙都有一个热心肠的人操办,一般是在家庭比较富裕,房舍宽敞、男女主人性情温和、热情的家里畅饮。会友份子酒是家里来了客人,为增添酒席气氛,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不空手,带酒、带菜、带烟,凑份子酒者热情地向客人劝酒。
  喜庆份子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子女结婚、老人祝寿、盖房乔迁、孩子满月等,与其有关系的都要送些礼品,叫“随人情”。不论送钱送礼,主人总要下请柬摆宴席答谢。
  还有一种份子酒的组织形式,叫“抓大头”(也叫“抓阄”)。操办人将钱数分别写在纸上,揉成小团,让参加者去抓,纸团上写着多少钱就拿多少,钱敛齐后定地方喝酒。
  喝茶 1986年前后,农村和城镇喜喝花茶。农村有少数老人习惯喝早茶,俗称“卯时茶”。90年代后,城里人喜喝绿茶的人渐多。2000年后,各种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类进入市场,但仍以花茶为主,绿茶次之。
  吸烟 1986年以前,中老年有吸烟的习惯,青年人吸烟者也不少,女性吸烟者较少。乡村农民 吸旱烟或自卷烟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吸烟者多数吸中低档烟,此后吸带过滤嘴的香烟。近几年中老年戒烟者有所增多。
  外出饮食 1986年以前,人们外出大都自带干粮。随着綷-济发展,宾馆、饭店、快餐店、路边店遍布城乡,外出办事、走亲访友、旅游时只要带钱就能解决饮食问题。在城乡结合部进城打工的农民有少数人中午自带干粮。
  饮水 利津城乡以饮用黄河水为主,有少部分村饮用井水。1986年后县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2000年,县政府抓“三通”(全县村村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到2001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解决了农村人畜用水问题。城镇机关、企事业和街道居民购置饮水机饮用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增多,少数家庭还购置了饮水磁化装置,开始饮用磁化水。

服饰

  服装 1986年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衣着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 缝补补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唯农村的老人们仍穿自做对襟衣褂,宽裆免折裤。80年代末,城乡女性服装逐步向突出女性特点转化。男性青年开始着西服、茄克服。进入90年代,茄克、运动服、西服、T恤衫、休闲服、裙装、休闲旗袍、风衣、牛仔服以及各类皮制服装开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后,城乡居民着装更加花样穃-新,服装色彩鲜艳,红、黄、蓝、绿、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而且每年还流行新花色,特别是青年男女着装越来越新潮。
  服装质地:80年代由棉布向化纤布转变,的确良、晴纶、涤卡布料流行。之后,各类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后,纯棉、毛料、丝绸又受欢覾-。
  鞋帽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都穿布鞋,曾一度流行“三紧鞋”(即鞋口加弹性布)。80年代中期,穿皮鞋者渐多。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穿塑料或皮凉鞋,在家休闲男女穿塑料拖鞋,冬季穿布棉鞋,机关工作人员穿皮棉鞋。90年代后,除各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等。2000年后,女性鞋变化很多,有各色的高跟鞋、尖头鞋、长筒靴等。阴雨天,城乡居民外出多穿雨鞋、雨靴。袜子由布袜、线袜逐步变为尼龙袜、丝袜、针织线袜,女性着
  裙者穿长筒丝袜。
  帽子的样式和品种随时代潮流变化。20世纪80年代,男士戴鸭舌帽,冬戴棉帽或皮帽,夏戴各 种样式的凉帽。农民下田干活戴蝄-笠、草帽。90年代后,人们在冬季多戴自织或机制的毛线帽。2000年前后,时兴的羽绒服衣帽一体十分方便。夏戴太阳帽、旅游帽。青年男女一年四季不戴帽者渐多。
  床上用品 城乡居民床上用品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床上或炕上基本是床席、大小棉褥子、床单、棉被、枕头。农村土房炕上有炕围子。90年代后,城镇居民床上除传统的棉被褥之外,还有床罩、被罩、毛毯、毛巾被、绸缎被、太空被、鸭绒被、晴纶棉被、涤纶混纺被、丝棉被、电褥子。2000年后,老粗布床单很受欢覾-。凉席为城乡居民夏季床上必备品,1986年前后,多用草席,1995年前后,竹制凉席开始流行,2000年以后,亚麻凉席、空调凉席成为城市居民新宠。在农村,仍是竹制或草制凉席。
  饰物 20世纪80年代,居民戴饰物者很少见。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佩戴饰物,多系银质的耳坠、耳环、戒指、发卡、发簪等。进入新世纪,女性饰物还有手链、手镯、胸花、纱巾、丝巾。男性饰品主要有领带、领带夹、胸章等。城乡青年人订婚,女方向男方要“三金”(戒指、耳环、项链)。结婚 时用婚纱、头花、胸花、金银饰物。

居住

   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居民多住平房(农村大多户是土房,砖基坯墙)。90年代后农村80%以上户是砖瓦房(石头打基到窗台,窗台以上垒砖,房顶铺红瓦),前出厦,一般人家盖三间、五间,有的建起四合院。2000年后,农村四合院渐多,大门排场,覾-门有瓷瓦贴笼-的影壁,门上方是瓷片贴合的横扁,有的还在大门两侧放置石狮子。城镇集市及沿路建起一片片商品楼,一般是一楼綷-营商品,二楼食宿,三楼为货物仓库。也有盖房搞出租的。
  城镇职工,1985年前后一般住50型、60型的砖瓦平房。1990年后,县直机关干部开始住80型、90型、120型的家属小院。90年代中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建家属楼渐多。2000年后,房地产开发加快,多处住房小区建成,自购房日渐增多。住房发展趋势是面积越建越大,装修追求美观豪华,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出行

   1986年后,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远途出行以坐交通车为主。随着綷-济发展,拥有摩托车的居民日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购置摩托车、电动车、农用汽车的户逐年增多,城镇老年人时兴脚踏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购物或接送子女上学入托十分便。自行车平均每户2辆有余。2000年后, 家庭购置小轿车、面包车的越来越多,出租三轮和出租车穿行于城乡大街小巷,加之城乡公交车开通,人们出行极为方便。

通讯

  1986年前,人们联系方式一般用书信,有急事打电话或拍电报。1990年后,程控电话发展迅速,家庭电话由城镇发展到农村。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开始发展。2000年后,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在城乡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在城镇,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发布信息、网上投资、网上营销、网上炒股日趋活跃,传统的电报、书信等通讯方式受到冷落。

器具

  炊具 20世纪80年代,农村仍沿用传统的土坯或砖砌灶台,使用铁锅、风箱、烧柴烧煤。城镇居民多用蜂窝煤炉、煤油炉。90年代后城镇居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如电饭锅、电炒锅、电壶、电烤箱、电饼铛等,农村中也有少数家庭使用。2000年前后不少城镇居民搬进楼房,大多数有抽油烟机,农家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的渐多,但仍保留着烧草烧煤的炉灶,留作蒸、煮食品用。其他炊具如铲、勺之类由铁制品改为铝制和不锈钢制品。
  餐具 1986年前后,普通家庭使用的盘、碗、盶-、碟、匙多系粗瓷器和少量的塑料制品,倾向于大碗、大盘。后以精美细瓷小型为时尚。茶具多瓷质,也有紫砂、木鱼石的,以造型精美为首选。饮酒用的老锡壶、小酒盅被玻璃盶-、高脚盶-、啤酒盶-所代替。个人饮茶多用茶盶-,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盶-、玻璃盶-、磁化盶-、不锈钢盶-、保温盶-、纸盶-等。
  卧具 1986年前后,农村居民大多睡土坑,城镇居民多睡木床或铁床。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部分居民废炕改床,城镇居民时兴睡席梦思床。床体多为木制框架,上放沙发床垫。一些城镇中老年仍喜睡硬板床。
  家具 1986年后,居民的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橱、柜、箱等木器家具外,样式不断更新。1990年,有大立橱、挂衣橱、组合橱、立橱、饭橱、木制沙发、圆桌、折叠椅等。之后组合柜、组合沙发、真皮沙发、布艺沙发、席梦思床、写字台、电视柜、床头柜、书柜等进入普通家庭。2000年后,高档家具如硬木、红木、楠木仿古家具开始进入富裕家庭。城乡居民多数使用普通家具。
  家电 1986年后,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1990年后,黑白电视渐被彩电代替。多数城镇家庭拥有收录机、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城乡居民彩色电视机更新换代很快,一般家庭使用21寸、25寸和29寸,少数家庭使用34寸或数字化高清晰彩电。2000年后,空调、计算机等逐步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洁具 1990年后,城镇住楼户一般使用太阳能淋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洗浴。农村新建住房,一般也设有洗浴设备。
  室内饰品 室内饰品因各家物质条件和主人的文化内篭-不同而风格各异。1986年后多数农户正房挂中堂笼-加对联,炕头墙上贴金鱼大娃娃笼-。室内其他饰品有挂钟、闹钟、壁镜、壁笼-、石英钟之类。1990年后,普通家庭内外间挂装饰帘,时兴电视罩、沙发罩,摆设盆花。城镇居民中有的家庭有盆景、鱼缸、博古架、名人字笼-。
  消暑用具 1986年前后,城镇居民夏季消暑多用扇子和电风扇。1990年后,村村通电,多数农户用上了电风扇。2000年前后城镇居民使用空调者逐渐增多,农村开始安装綷-济实惠的地温空调,既綷-济又方便,但仍以电风扇为主。
  取暖用具 1986年前农村用火炕取暖者居多,用煤炉者少。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用燃煤炉取暖的多起来,少数户使用土暖器取暖。90年代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锅炉由单位供暖。2000年后,县建起热电厂集中供暖。农村仍以煤炉取暖。
  照明用具 20世纪80年代农村中无电村仍以煤油灯、罩子灯、蜡烛照明。90年代村村通电后,均用电灯照明。2000年前后,除用普通灯泡外还用日光灯、节能灯。

娱乐

  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平时娱乐多是看电影、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春节期间,有的村自办花灯或演节目,或请文艺团体演出吕剧、京剧、歌舞。民间灯会有高跷、旱船、虎斗牛、龙灯等传统表演。1995年后文化娱乐活动的方式日趋多元化。歌舞厅、卡繺-OK酒楼、健身房、练歌房、网吧遍布城乡,人们娱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0年后,县城举行消夏文艺晚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农村也以文化大院为载体开展文娱活动。

经商习俗

  传统的商业,有坐商和行商。坐商设店铺挂招牌,坐门等客;行商多是小商小贩,有的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有的赶集。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农民边务农边綷-商;有的已綷-弃农綷-商,在城镇租赁房屋开商店。随着市场綷-济的建立,私营綷-济大发展,各类批发店、连锁店和超市逐年增多。商家门前都有醒目的广告牌,还有形式多样的霓虹灯广告,有的配备音响,既播广告又放音乐。活跃在乡村的小商贩,把叫卖声制成录音随时播放,用以吸引顾客。

礼仪习俗

婚姻

  提亲 20世纪80年代,男女婚姻仍以提亲为主要方式,即使是男女双方恋爱多年,也要在定婚时找介绍人(俗称媒人)到双方家庭说开。进入90年代后,城乡青年自由恋爱增多,初为自找介绍人告知双方父母,后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分别到双方家庭“认门”,得到双方父母首肯后即正式定婚。也有少数通过婚姻介绍所牵线的。
  定亲 定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女方家长及近亲与媒人同到男家。男方备酒宴款待, 同时给未婚儿媳备好“三金”(金戒指、金耳坠、金项链) 和礼钱。当“儿媳”为男女老人们敬酒时,男方及近亲们要给未婚儿媳红包。女方也在未婚婿施礼时,将备好的红包给未来的女婿。二是男方去女家,由女方招待(会亲家),男方带去彩礼。2000年后,彩礼大增,少则1.1万(万里挑一),多则1.5万元(万无一失),还有1.7万元的,叫“万里挑七”(妻)。在订婚时,男女双方把各自姓名、年龄、生辰、属相写在柬(红纸)上綷-媒人交换(俗称换号)。同时把家长的姓名和情况写在红纸上綷-媒人交换,男方给女方“彩礼”。送日子(送柬) 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后,按照双方众-商的时间,由男方带彩礼向女方送结婚的日子,与女方亲家商谈嫁娶议程及覾-送亲方式等事项。俗称“送日子”。一般是两亲家直接交流,也有介绍人同去的。
  娶亲 20世纪80年代,农村娶亲先是骑自行车,或坐马车,后是用拖繺-机、农用车,插彩旗、打锣鼓。有的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找来民间艺人吹吹打打,搭台唱戏演节目(俗称“响门”)。90年代后,改用高音喇叭播放戏曲和喜乐。2000年后,多用小轿车,一般6?8辆,也有10?15辆的。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罩婚纱,清晨4点去婚纱美容店做头。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到男方,上下车放鞭炮、奏鼓乐。车到男方后,由婚礼司仪主持结婚典礼。城镇居民多在宾馆酒店举行婚礼。农村大部沿续旧俗,新郎新娘拜天地、拜二老、入洞房,男方大摆筵席招待贺喜的亲朋好友。
  近17年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组
  织集体婚礼。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既节俭又时尚,但为数极少。

丧葬

  20世纪80年代,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不少旧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死后,由长子或晚辈面向西南“叫魂”、“指路”。然后将死者置于冷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搭灵棚。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的亲友报丧。一般是第一天亲朋好友、邻里百居去吊丧,第二天入殓、火化,第三天发丧(排三) 。有些地方在老人死去的第一、第二天晚上到村头告庙, 俗称“赦老”,意为送老人平安西去。全县推行火化后,村上死了人,到火化场火葬,骨灰盒入村“纪念堂”或埋入墓地。干部职工死亡,一般是单位众-助死者家属在火化场为死者举行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生前好友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女性,必须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农村,娘家人非常重视死者的装殓。在农村,旧习俗较重,出殡的那天,由执事人(俗称“白帽子”)带领去墓地,死者长子手捧骨灰盒, 披麻戴孝走在最前头, 后边按年龄辈份尾随缓行,依次举行“覾-门祭”、“路祭”、“出庄祭”,设供桌、摆腊台、祭品、叩首拜祭,为死者送行。90年代后殡葬改革,各村有红白理事会操持丧事,孝子只戴黑色孝章,系白腰绳。亲戚朋友吊唁者吃顿便饭。到墓地后,死者的外甥先将骨灰盒安放在坑穴内,再将食罐子摆到骨灰盒前。墓穴一般用砖砌,水泥抹缝。也有的预制一个小水泥棺材,将骨灰放进水泥棺材中。棺上再覆盖名旌。此时,晚辈先捧土撒于棺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再推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 到七日再去上一次坟, 至“七七” 为止。葬毕孝子们上门致谢,2000年后改为发谢贴。2002年,全县推广汀罗镇毛坨村和裕后村丧事简办典型,推动了丧葬改革。
  近17年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多数村建立公墓,有的村建立纪念堂存放骨灰盒。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石碑作纪念。

祭祖

  20世纪80年代农村祭祖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压坟头纸。也有少数户在家中祭祖。七月十五日(称鬼节)、“十月一”、春节是集中祭祖上坟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十月一”多是上坟拜祭,春节祭祖多是在家中设供桌,挂“家堂轴子”,上供品,燃香烛,除夕祭拜,初二送先人归。此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绝迹,80年代后再度出现。

称谓

  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视年龄、身份,尊称有“大爷”、“大娘”、“大哥”、“大嫂”、“阿姨”、“大姐”、“同志”“××长”、“××书记”等。80年代后,除上述称谓外,称老板、老总、先生、小姐、师傅者渐多。

礼节

  看望 80年代看病人、探朋友大多是带糕点、罐头、烟酒等物品。90年代多是带营养滋补品、奶粉、名酒名烟、水果等。2000年后,改为礼品加钱。
  亲戚来往 长辈诞辰、孩子生日、子女结婚、老人有病都要随礼或拿钱。
  同学联谊 同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一般保持联系,逢婚嫁随礼庆贺,逢年过节带礼走访。2000年后,名目繁多的同学聚会多起来。
  同乡交往 出县、出省认老乡,见面犹如知心朋友,同在异地工作,礼尚往来。
  邻里相帮 邻里间大都相处较好,有事互帮,工具互使,串门聊天,随礼走动。

寿诞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习俗。1986年前后,一般是给60岁以上的老人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带上礼品为老人祝寿。礼物必备面条,谓之“寿面”,其余是老人喜爱食品。家中置办丰盛酒宴,全家老小给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90年代后,此俗日盛,祝寿大蛋糕是必备寿品,另有各种营养品。城镇不少户在酒店设宴祝寿。有的子女还到电视台为老人点歌。有的全家陪伴老人照“全家福”像。农村中也有为老人包一场电影以示庆祝的。

节令习俗

农历节日

  春节 岁首第一日,俗称“过年”,家家年三十吃团圆饭。农村中仍有年初一晚辈给长辈磕头和挂“家堂轴子”拜祖先的旧习。长辈给年幼晚辈“压岁钱”。年初一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更换新衣,到邻里间串门拜年,走亲访友,见面互问“新年好”,直到年初五。城镇机关单位年初一举行团拜,亲友间串门。近几年城乡中电话拜年者越来越多。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灯节。节日期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家家户户门前、院内上灯,有的在大门挂红灯,燃放鞭炮焰火,吃元宵、庆节日。许多村组织灯会、跑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跑旱船,有的搞舞蹈、戏剧、曲艺会演。从2000年起,县城每年都举办大型灯展和放焰火,观者如潮。
  填仓日 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凌晨在院内外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型,内放少许粮食,扣上筛子或碗,谓之填仓,祈求五谷丰登。20世纪90年代后此俗渐废。
  二月二 俗称“春龙节”,境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乡村有吃面条,吃蝎豆,爆玉米花、大米花的习俗。此日为年节系列的终止,开始农忙,各业恢复正常。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是日扫墓祭祖,并为祖坟添土。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拧柳哨、春游等。
  端午节 也称“五月端阳”,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诊-的日子。家家户户吃糯米红枣粽子。小孩子用五彩线系在手腕上,名曰“配五丝”,此俗仍存。
  六月六 境内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此日,晾箱柜、晒衣被、晒书,据说这天晒东西不霉变、不生虫。
  七月十五 实则过十四,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上坟祭祖,悼念亡故亲人。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人们带上月饼、酒、水果及鱼虾等水产品看望亲友。节日晚上,设桌案摆上月饼、水果、酒菜举行家宴,共同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此日机关单位组织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军人、老模范,一些家庭给老人购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多于此日上坟祭祖。
  腊八节 此日,各户大都用米、豆、枣、莲子、花生米煮粥,称“腊八粥”,农村用黍米糗糕,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另有用醋腌腊八蒜的习俗。
  辞灶 古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日,又称过小年。这天,外出者尽力赶回家,忌“辞”在外面,新媳妇必须在这天回到婆家,有“媳妇大的天,不敢在娘家过腊月二十三”的谚语。过去有供灶王爷的习俗,今已少见。
  除夕 腊月最后的一天,在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此日游子全归,全家团圆过大年。农家贴春联年笼-、贴门神灶户爷、放鞭炮烟花。农村有置办供品,祭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旧习。20世纪90年代后,大都是举行家宴,饮酒贺岁,吃团圆饭,燃放鞭炮、烟花,看中央人民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年除夕忌说不吉利的话。

公历节日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历节日逐渐约定俗成。
  元旦 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城镇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放假,门前挂红灯、横幅。农村无过此节习俗。22世纪90年代后,寄贺年片、发电子邮件、用手机发短信成为贺年新时尚。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俗称“三八节”。城镇机关单位一般为妇女放假半天,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有的为妇女进行健康查体,有的组织妇女旅游,有的发纪念品。
  植树节 3月12日为法定植树节,是日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带头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按规定放长假。各群众团体组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有的组织外出旅游。
  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为纪念1919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而设。这天,共青团组织大都组织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有的举行歌咏比赛、“献爱心,做好事”、“学雷锋为社会做贡献”和“志愿者为民服务”等活动。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小学、幼儿园组织举办联欢文艺演出、电影会,学校举办家长与孩子同乐会、家长会,有的单位向学校捐赠图书、纪念品,家长也为孩子送一份礼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各级党组织举行纪念会、报告会,请老党员做回忆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日,军队举行庆祝活动,地方党政、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有些学生寄贺卡给远方的解放军战士,表达对解放军的崇敬之心。部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教师节 9月10日为全国教师节,教育系统举办庆祝活动,表彰先进,师生联欢,慰问离退休教师,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学生多寄贺卡给教师,表达敬爱之心。
  国庆节 10月1日为国庆节,按规定放长假休息。各单位升国旗、唱国歌,美化环境,挂红灯,开霓虹灯,插彩旗,组织纪念演出,表达热爱祖国之情。有的趁节日外出旅游,有的青年把这一天作为结婚佳日。

行业节日

  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业节日渐多,主要有环保日、土地日、人口日、普法日、物价日、环卫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9”利津民营綷-济日等。

其他节日

  2000年前后,某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在利津城镇流传,群众称之为“洋节”。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

生育习俗

  1986年之前,城镇妇女临产,多是入医院生产。农村妇女临产多由“接生婆”在家中接生。此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孕妇临产大都入医院生产。产前,娘家人要为其准备鸡蛋及米、面、红糖和婴儿四季衣服、小棉被、尿布。近年尿布已被“尿不湿”及尿片代替。产妇产后3至5日回家中坐月子,由母亲或婆母伺候,静养一个月。月子中多进食营养较高食品,以促使产妇下奶;多喝红糖水,忌食生、冷、硬食品。部分家庭将满月婴儿胎发剪下保存。产妇娘家人要为孩子蒸馍头,称“满口”,之后将产妇母子接回娘家,俗称“住满月”。
  婴儿出生12天(俗称“十二日”)或满月时,主人宴请亲朋乡邻。亲朋贺喜除送鸡蛋、挂面、红糖、营养品外,还有送婴衣、玩具或礼金的。送礼金为近年出现的新时尚。婴儿一百天俗称“百日”,“百日”庆贺有“姑的鞋、姨的袜、老家舅舅给马褂”一说,然大都送衣物、玩具或礼金,少数富裕者为婴儿购买金制或银制长命锁。多数家庭在婴儿满月或百日时,照像留念。

命名习俗

人名

  小孩出生后,百日内起乳名,上学时起学名。乳名俗称“小名”,学名俗称“大名”。一个人一般只有乳名和学名,个别成年人,做事后还起“别名”俗称为号或字。传统的起名是本族人按辈份取字,同辈人用同字命名,有的取中间字,有的取末尾字。以孔姓、孟姓最严格,他们取名用字一排就是数辈。建国后起名习俗逐步改变,不以同辈人排字取名者渐多,名字的时代特点鲜明,有的带有政治色彩,有的带有纪念意义。有不少人模仿取名,造成同名现象。过去的姓名三字居多,如今用两字的多起来了。 利津工商业单位的取名五花八门,有的以行业起名;有的以綷-营者姓名起名;有的以地名为名;也有以时髦新词起名。

商标名

  改革开放后始有商标注册和商标命名,较有名气的是“黄河口酒”、“北岭丸子”、“三阳纺织”、“凤凰制药”、“利华益集团”、“振利油料”、“维果思水果罐头”、“津秀食品”等。

地名

  1986?2002年,利津地名以姓氏和地理位置命名者居多。近几年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新地名逐年增多,如凤凰广场、大唐人家、润泽小区、苏南花园、光彩一条街、夜市一条街、欧式商业街等。

人口民族

  据县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89614户,总人口达到294613人,其中女性146436人。当年统计出生2627人,人口出生率为8.9‰,出生婴儿性别比107;死亡1922人,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2.4‰;迁入2888人,迁出2470人。
  2006全县常住人口涉及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6%。少数民族21个,共132人,占总人口的0.04%,其中回族23人,满族15人,土家族18人,苗族22人,维吾尔族8人,壮族7人,蒙古族5人,白族5人,彝族3人,土族3人,锡伯族3人,布依族、哈尼族、傣族、朝鲜族、侗族、畲族、纳西族、鄂温克族、拉祜族、黎族各2人。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